闻之而不见,虽博必谬;见之而不知,虽识必妄;知之而不行,虽敦必困是出自《荀子·儒效》中的一句话,作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子。闻之而不见,虽博必谬;见之而不知,虽识必妄;知之而不行,虽敦必困的下一句是:不闻不见,则虽当,非仁也。
闻之而不见,虽博必谬;见之而不知,虽识必妄;知之而不行,虽敦必困的意思是:
翻译含义1:
意思是只听到它而从未见到它,即使博学却有很多谬误,见到它而不知道它,即使有知识,必然狂妄。知道它却不实行,即使敦厚,必然困惑。
翻译含义2:
含义是耳闻、目见、心知、力行,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阶段,其中“力行”最为重要,“力行”不仅可以检验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,而且还可以在实践中加深自己对于事物的认识。
翻译含义3:
意思是指如果只是听说而没有亲眼见到,即使学问再广博也可能是错误的;如果亲眼见到却不了解其中的道理,即使认识再深刻也可能是虚妄的;如果明白其中的道理却不去实践,即使品德再高尚也可能陷入困境。
考动力为您提供多个闻之而不见,虽博必谬;见之而不知,虽识必妄;知之而不行,虽敦必困的含义翻译供您参考!
闻之而不见,虽博必谬;见之而不知,虽识必妄;知之而不行,虽敦必困出自《荀子·儒效》原文节选如下:
《荀子·儒效》【作者】荀子【朝代】战国时期
彼大儒者,虽隐于穷阎漏屋,无置锥之地,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;在一大夫之位,则一君不能独畜,一国不能独容,成名况乎诸侯,莫不愿得以为臣;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,笞棰暴国,齐一天下,而莫能倾也。是大儒之征也。其言有类,其行有礼,其举事无悔,其持险应变曲当,与时迁徙,与世偃仰,千举万变,其道一也。是大儒之稽也。其穷也,俗儒笑之;其通也,英杰化之,嵬琐逃之,邪说畏之,众人愧之。通则一天下,穷则独立贵名,天不能死,地不能埋,桀、跖之世不能污,非大儒莫之能立,仲尼、子弓是也。
故有俗人者,有俗儒者,有雅儒者,有大儒者。不学问,无正义,以富利为隆,是俗人者也。逢衣浅带,解果其冠,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,缪学杂举,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,不知隆礼义而杀《诗》《书》;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,然而不知恶者;其言议谈说已无异于墨子矣,然而明不能别;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,得委积足以掩其口,则扬扬如也;随其长子,事其便辟,举其上客,亻患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:是俗儒者也。法后王,一制度,隆礼义而杀《诗》《书》;其言行已有大法矣,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,闻见之所未至,则知不能类也;知之曰知之,不知曰不知,内不自以诬,外不自以欺,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,是雅儒者也。法先王,统礼义,一制度;以浅持博,以古持今,以一持万,苟仁义之类也,虽在鸟兽之中,若别白黑;倚物怪变,所未尝闻也,所未尝见也,卒然起一方,则举统类而应之,无所儗;张法而度之,则晻然若合符节:是大儒者也。故人主用俗人,则万乘之国亡;用俗儒,则万乘之国存;用雅儒,则千乘之国安;用大儒,则百里之地久,而后三年,天下为一,诸侯为臣,用万乘之国,则举错而定,一朝而伯。
不闻不若闻之,闻之不若见之,见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。学至于行之而止矣。行之,明也;明之为圣人。圣人也者,本仁义,当是非,齐言行,不失豪厘,无它道焉,已乎行之矣。故闻之而不见,虽博必谬;见之而不知,虽识必妄;知之而不行,虽敦必困。不闻不见,则虽当,非仁也。其道百举而百陷也。
2023-02-23 11:03:36
2023-05-08 15:38:00
2024-06-11 10:56:04
2023-04-14 15:21:24
2024-06-13 08:13:03
2023-03-27 09:06:04
2024-05-11 16:05:56
2024-05-06 11:27:00
2023-05-19 17:03:56
2023-03-24 09:57: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