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,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是出自《庄子·外篇·胠箧》中的一句话,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庄子。彼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,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下一句是: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?
彼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,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意思是:
翻译含义1:
那些小偷小摸的人被逮到了一定会按律治罪,罪行严重的甚至还要判死刑。但是那些大偷大到偷窃整个国家的人则不但不会被治罪,而且还能成为诸侯称霸一方,受世人景仰。
翻译含义2:
庄子此句一针见血,揭示了“家天下”的本质特征,清醒地看到了专制宗法制带来的消极影响,客观上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。
翻译含义3:
我们偷窃钩的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,而窃取国家的人可能会得到权力和地位。然而,只有成为诸侯才能保留仁义。这句话传达了一种价值观,强调了正义和道德的重要性,并提醒我们在追求权力和地位时要保持仁义的品质。
考动力为您提供多个彼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,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含义翻译供您参考!
彼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,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出自《庄子·外篇·胠箧》原文节选如下:
《庄子·外篇·胠箧》
【作者】庄子【朝代】战国时期
尝试论之:世俗之所谓至知者,有不为大盗积者乎?所谓至圣者, 有不为大盗守者乎?何以知其然邪?昔者龙逢斩,比干剖,苌弘胣, 子胥靡。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。故跖之徒问于跖曰:“盗亦有道 乎?”跖曰:“何适而无有道邪?夫妄意室中之藏,圣也;入先,勇 也;出后,义也;知可否,知也;分均,仁也。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 者,天下未之有也。”由是观之,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,跖不得圣 人之道不行。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,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 下也多。故曰:唇竭则齿寒,鲁酒薄而邯郸围,圣人生而大盗起。掊 击圣人,纵舍盗贼,而天下始治矣。
夫川竭而谷虚,丘夷而渊实。圣人已死,则大盗不起,天下平而无 故矣!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。虽重圣人而治天下,则是重利盗跖也。 为之斗斛以量之,则并与斗斛而窃之;为之权衡以称之,则并与权衡 而窃之;为之符玺以信之,则并与符玺而窃之;为之仁义以矫之,则 并与仁义而窃之。何以知其然邪?彼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,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,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?故逐于大盗,揭诸侯,窃仁 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,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,斧钺之威弗能禁。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,是乃圣人之过也。
故曰:“鱼不可脱于渊,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”彼圣人者,天下 之利器也,非所以明天下也。故绝圣弃知,大盗乃止;掷玉毁珠,小 盗不起;焚符破玺,而民朴鄙;掊斗折衡,而民不争;殚残天下之圣 法,而民始可与论议;擢乱六律,铄绝竽瑟,塞瞽旷之耳,而天下始 人含其聪矣;灭文章,散五采,胶离朱之目,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。 毁绝钩绳而弃规矩,攦工倕之指,而天下始人 有其巧矣。故曰:大巧若拙。削曾、史之行,钳杨、墨之口,攘弃仁 义,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。彼人含其明,则天下不铄矣;人含其聪, 则天下不累矣;人含其知,则天下不惑矣;人含其德,则天下不僻矣。 彼曾、史、杨、墨、师旷、工倕、离朱者,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 也,法之所无用也。
2024-03-21 16:07:48
2023-05-12 08:39:42
2023-03-27 09:40:53
2024-05-28 09:00:42
2023-05-15 10:27:55
2024-05-18 09:26:05
2023-04-19 09:18:31
2023-03-27 09:06:04
2023-03-31 11:37:14
2024-05-27 14:43:27